北朝帝业 第707节(1 / 2)

旁边一名宦者这会儿也忍不住开口说道,然而其人话还没有说完,高济便顿足怒吼道:“阉奴住口!家国大事,岂容尔徒置喙!咸阳王国之柱臣,忠义无双,朕不信之,难道可仰你等?”

那宦者遭此训斥后忙不迭将头垂了下去,但很快却又开口说道:“所谓家国,至尊掌事几桩?此是明月之国,却非陛下之国!奴等才力虽然不及咸阳王,但今敌军将至,奴等仍然拱卫至尊身畔,斛律兄弟今又何在?”

“此是明月之国……”

高济听到这话后,神情顿时一僵,过往心中所积攒的负面情绪顿时便也翻涌上来,怔怔良久才又望着那宦者沉声说道:“你这宦者竟有几分见识,名叫什么?”

“奴名齐绍,神武之年便已在侍府中。如今国势穷困,难与敌争,但若欲延续社稷传承,也不在一城一地。唐国皇帝今虽煊赫无双,但其先祖亦曾有亡国奔远的险恶处境。欲存社稷,不在于地而在于人,至尊天生贵胄、神武嫡血,身之所在,社稷所在,哪怕远赴汪洋、寄身孤岛,亦不失一岛主之号,胜于困此待死啊!”

那宦者见高济已经被其说动,便又连忙说道。

“齐绍……好名字,好名字!不错,朕即社稷,朕之所在,社稷所在,明月系我于此,只是为了挟我驭众,我不应困其奸计之中!”

面对唐军气势汹汹的攻来,高济心中自然也是惶恐无比,只是之前理智一直告诉他斛律光是国之忠臣,只要信任其人事情总会好转,可是如今被这宦者齐绍给劝说一番,心境顿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打算再继续逗留于此束手待毙。

于是他当即便着令领军高保宁召集一批精卒,收拾一批财货,趁着斛律光兄弟全都在外迎敌之计,直接离开行苑,向东面逃亡而去。

突厥与契丹联军虽然声势不小,但战斗力却着实不高,加上也没想到齐军竟然还敢主动迎击,所以其前部人马便在燕山北麓遭到了斛律羡的伏击,损失数千人马之后便仓皇后撤,不敢再向前进击。

斛律羡在暂时击退北面来敌之后便又匆匆返回燕山行苑,可是当他来到行苑的时候,此间早已经是乱作一团,而齐主高济也早已经抛下了他们这些最后的北齐遗民,不知逃往何方。

面对这一情况,斛律羡一时间也是万念俱灰,良久之后才愧叹一声道:“苍天弃之,谁能兴之?齐氏之亡,概是自取!”

与此同时,齐主弃众而逃的消息也传播到了燕山防线中,斛律光在得知此事后亦久久无语,但最终还是打起精神来说道:“无论如何,终须一战!唐国总不会因我等亡国余孽复为君父所弃,便加怜悯赐活!”

事情也不出斛律光所料,唐军主力人马果然取道卢龙塞向北而来,而斛律光所布置的防线正当唐军前进的路线上面,将唐军牢牢的困阻在了燕山之中。一直到了这一刻,这位北齐名将虽然势穷运蹇,但是对于战争仍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

但也仅只如此了,无论斛律光有着怎样的德行才力,面对大势倾颓的北齐社稷,也绝非其一力能够挽回。他所布置的防线固然给唐军行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再牢固的防线也需要有人驻守。

今时的唐军较之当年攻灭北齐之时,武装要更加精良、士气要更加旺盛,当斛律光还在山间烽堡中亲率部众奋力抵抗的时候,诸路唐军师旅已经是翻山越岭、攀高跃下,悍不畏死的蜂拥蚁附而来,那旺盛的士气使得防线的效用大打折扣。

随着诸处防线陆续告破,斛律光所精心布置的防线并没有如他所预料的那般持续太长的时间。他虽然仍是才力卓越,但却仿佛已经与唐军将士们隔了一个时代,过往的经验也已经不太凑效。而且就算是这防线坚持住了,后方齐主已经奔逃,他们坚守的意义也已经不复存在。

“可以已矣!”

眼见防线诸处告破,越来越多的唐军将士杀入近前来,斛律光抽出手中的佩刀,向左右近人说道:“某出身将门,少年恣意,中年肱骨,晚年忠烈,此生无憾了!唐主英壮,一统寰宇,某前朝余孽,自当速去,无阻盛世。尔等群徒,错从庸人,遭此绝境,我已无力搭救,各自活命去罢!”

说话这话之后,他便回刃于颈间,自刎于当场。余诸群徒,眼见斛律光自刎而亡,一时间也都悲怆惊慌,有人翻过防线弃械向唐军投降,有的则默默聚附在斛律光尸体的周围,用身躯保护着他的身体不受敌军的破坏。

斛律光的死亡并没有让唐军征战的步伐停止下来,此番剿灭北齐残部只不过是征途中一个不算太大的目标,完全收复辽西并进望辽东才是此番唐军的目标。

燕山防线被攻破、收拣斛律光的尸体之后,唐军便继续向前推进,诸路汇合围剿正欲引部北投库莫奚的斛律羡。之后唐军于此兵分两路,一路在幽州总管李和率领下进击库莫奚等曾与北齐残部勾结的东胡部族,一路则在主将李穆的率领下继续向东面进击。

弃众而逃的齐主高济最终没有陇西李氏先祖李宝那种奔远复国、维持国祚的运气,当其一行奔逃到辽水附近,便恰好遇上了自光州渡海而来的光州刺史羊鹍所部,一行人被直接收斩于辽水河畔。

高句丽方面明显也没有想到唐军推进的这么快,之前还在等着观望唐军与北齐残部在西面对峙交战,然而一个眨眼间唐军却已经推进到了他们的国门附近。虽然其都畿平壤距离辽水还很远,可是随着其在半岛上的领地被新罗、百济所侵占瓜分,辽东的领土对其国而言便也越来越重要。

因恐遭到唐军的猛烈进攻,高句丽国主高汤不敢迟疑,当即便派遣使者前往辽水河畔的唐军大营称臣乞降,随使者一同前往的,还有之前被扣押在平壤的斛律光之子斛律武都,以及斛律光那没过门的新妻子,但却并非活人,而是他们的首级。

见到这一情况,唐军方面也不由得感叹高句丽国主见风使舵之快以及其狠辣,不过高句丽如此快速的低头请降也让他们没有理由继续向辽水以东进军。而且随着时令入冬,辽东也变得苦寒起来,不便再作大规模的用兵。

于是在向朝廷请示一番之后,朝廷便暂时接受了高句丽的请降称臣,并以宇文善为平州刺史驻守辽水,其余师旅则分批撤离归国。

第1385章 登封告成

大唐开皇十七年,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天下一派繁荣承平的景象。

长安大内太极宫内苑寝殿中,晨钟还未敲响,宫室之间烛火已经点亮起来,宫人宦者在殿廊之间出出入入、穿梭不定,为殿中贵人新一天的饮食起居忙碌起来。

寝帐中,李泰迷迷糊糊的翻一个身,探手向身旁摸去却摸了个空,睁开朦胧睡眼才发现枕边佳人已经不在了。

“夫郎醒了,现在便要起床吗?”

帐外响起温婉的问话声,旋即已经穿戴完毕的皇后便又俯身探入帐中,望着仍自睡眼朦胧的皇帝笑语问道。

李泰并不答话,只是翻一个身,伸手又将皇后扯到榻上来,旋即便枕入娘子丰腴温软的怀抱中,继续闭眼假寐起来。

大唐皇帝有时候也想赖床不起,昨日诸州总管、刺史入朝述职,朝廷为了奖酬这些封疆大吏们,便在大内设宴款待群臣,李泰自然也要列席主持宴会。

那些起码年余不曾入朝的外任官员们抓着这难得的面圣机会,争相蹈舞祝酒,而李泰也是来者不拒,结果到最后便是醉的不轻,来到皇后寝宫又免不了一番折腾,到了这会儿精神仍然比较疲惫。

皇后独孤妙音虽然也已经人到中年,但家庭美满、生活和谐,平日养尊处优,昨夜又新承恩露,仍然不失少女时期的娇美,更增添了许多成熟妇人的风韵。此时见到夫郎如顽童般赖在她怀内不肯起床,嘴角便也挂着宠溺的笑容,玉指穿过夫郎的发丝为其轻轻揉按头部的穴位。

如此温馨的时刻总不嫌多,但李泰却也没有太多时间尽情享受,他略作假寐后还是凭着毅力睁开双眼,着令宫人奉上袍服穿戴洗漱起来。

今天虽然不是朝日,但他这位大唐皇帝案头仍然有许多的事情亟待处理,起床洗漱完毕之后,他先陪着皇后简单用过早餐,然后便沐浴着晨曦穿过永巷、往外朝殿堂而去。

朝阳升起,万丈金光洒落人间,长安百坊之间晨鼓声一起敲响,这座雄大的城池瞬间便从睡梦中清醒过来,百姓各自出坊忙碌起来,诸城门外等候多时的车马队伍便也鱼贯入城,给这座城池增添一份活力。

皇城百司群臣也开始陆续就位,为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内武德殿,若非朝会之日,皇帝通常于此办公并且召见大臣。此殿连接东宫,两地便于往来,有时候皇帝也会将皇太子召入此间加以教导,或是由其观政。

入秋之后国事渐繁,钱粮赋税的度支核计,官员考绩的年终总结,还有内外行政的拾遗补漏。尽管这些事情都有专门的司署进行管理,皇帝就算只是将诸事结果逐一进行审理,因为事项实在太多,工作量也是不小,再加上一些重要的事情还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所以仅仅只是召见诸司官员商讨事宜,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李泰今天重点关注的便是典选诸事,入秋之后,各地赋税陆续上缴国中,而随之一同来到长安的,还有诸州选拔上来的贡士。尽管科举要到来年开春才会正式开考,但这些贡士们已经先行入京备考起来了。

同时今年内外官员秩满、缺额等所轮出的职缺也达到了内外在职官员的将近三分之一,有三千多名内外不同品级的官员需要在今年的铨选当中挑选授任,因此今年也是一个大选之年,吏部等选司将会异常的忙碌。

今天率先来到武德殿奏报事宜的便是礼部尚书徐陵与吏部侍郎卢昌衡,两人一同登殿,先由礼部尚书徐陵汇报科举相关的贡举人事宜。

“启禀圣人,今秋诸道选送贡举人计有五千四百二十五员,两京馆生学徒一千三百六十四员,关内道计有……”

徐陵登殿之后,先将今年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诸道贡举人情况讲述一番。

在各方参加科举的贡举人当中,出自两京官学的明显是占了大头,足足有五分之一还要多,而其余天下诸州才占了不到五分之四的名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