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又是一场萨尔滸大败(2 / 2)

书贩站在路边人群中,羡慕地看著这些学生。

“伙计,你知道朝阳学堂是什么学堂?”旁边有人问。

书贩转头问:“客官是外地的?”

“嘿嘿,我是河南的,来京师投亲。”

“朝阳学堂在朝阳门內以前的武学里,是今年开春刚设的。里面的学子全是辽东阵亡者、九镇边军阵亡者和西南平叛阵亡者遗孤.:

皇上亲自担任学堂祭酒...这些学子可以说是真正的天子门生。看到那面大旗上的八个大字了吗?”

客官嘿嘿一笑:“八个字认识了五个,不知道什么意思。”

“羽林,羽林军,羽林郎啊,前汉武帝的老典故。”

“羽林军啊!听说书的提起过。哦,伙计,你是说这朝阳学堂是咱大明的羽林郎?”

“没错,大明天启皇帝的天子羽林!”

“喷喷,不得了。看他们穿的这衣装,初看怪异,可你多看几眼,觉得特精神,我都想给自己也来上一套。”

书贩哈哈一笑。

“伙计,这些朝阳学堂的羽林郎干什么去?”

“去西山拉练。”

“西山?”

“对,那里有御营军。朝阳学堂不仅教新学问和天启显学,还注重强身健体,据说这些羽林郎各个都会骑射。不过人家的射不是射箭,是火枪射击。”

“天启显学?又是个什么学问?”

书贩听出来了,这个河南来投亲的小伙,十有八九是想找门路进国子监,或者顺天府学,好在北用里搏一搏功名。

类似於另一世界和时代的高考移民。

他是读书人,起码是个秀才,刚才装傻是在藏拙,出门在外的本能反应。

河南老乡也有不少心眼子!

“天启显学,现在最时兴的学问,是咱们皇上编撰钦定的。

学会了就能当官,学通了能做大官!”

河南老乡眼晴一亮,“伙计,劳驾打听一下,哪里能学到这天启显学。”

“朝阳学堂是一处,新式学堂的蒙学是一处,不过这两处客官你肯定进不去,身份和年纪都不够。

还有报国讲习所,那里得当了官才能进去,特殊的要么是大才,皇上钦点;要么是制置司重臣举荐.

老兄你?”

河南老乡连连摇头,没这本事。

“那客官唯一的去处估计就是国子监了。”

“国子监现在也教天启显学?”

“教。去年七八月,皇上钦点玄扈公(徐光启)为国子监祭酒,李振之(李之藻)、王良甫(王徽)、张又远(张涛)担任左右司业和监丞,国子监文风为之一变,大兴新学,尤其是显学里的科学三门,数理化。

先是开设特科班,后来月月考,不合格者被罢黜,同时招录各地的秀才童生入学,学习新学..

到而今,国子监成了专学天启显学,尤其是科学三门的好去处。不过大家都说,想要把天启显学精髓学精,能做大官,还得去报国讲习所..:”

河南老乡听得目光炯炯有神,“想进报国讲习所,先得在国子监好好学,伙计,多谢指点。

在下四川敘州刘之纶,以后有缘相见,定当回报。”

刚才还一口河南腔,马上变成了川音,书贩目瞪口呆。

这些读书人,心眼太多了。

看著刘之纶匆匆离去的背影,书贩愣了好一会,旋而淡淡一笑。

又完成一个任务,回去可以向站里的录事申报,记上一笔。

尤其这位刘之纶,是个有意思的人。

四川敘州?

那里不是制置司西南局驻地吗?

这位刘之纶,难道跟西南局有关係吗?这个必须要匯报上去。

等到朝阳学堂长三四百米的队伍远去,书贩转身往鸣玉坊大街走去,走了几步,一回头,歌声从阜成门方向传来。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闕。”

鸣玉坊大街在西漕河边上,酒楼饭店林立,是卖报纸的好去处。

“最新的报纸,《新闻报》、《新明报》..:”

“卖报的!来一份《新闻报》。”

刚吆喝几声,旁边寻香酒楼一楼厅堂靠街边有几位食客,一看就是读书人,叫住了书贩。

书贩走进厅堂里,憨笑可掬地问:“几位客官,一份最新版的《新闻报》,一分新钱。”

“铜板要不要?”

“敢问客官,哪年的铜钱?”

“有嘉靖年间的,也有万历年间的。”

“承惠二十文铜钱。”

“拿一份。”

读书人甲排出二十文铜钱,接过报纸,嘴里嘟嘟著。

“现在铜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买两张纸也要二十文铜钱。”

旁边的同伴乙说:“不是铜钱不值钱,而是国计银行的新钱越来越值钱了。”

丙附和著:“没错。国计银行先是通票,在京官中盛行一时。接著是一圆的银圆,一角的小银毫,一分和一厘的大小铜毫。

以前是商家喜欢用,现在平民百姓也越来越喜欢这新钱。”

甲抖了抖新买的报纸,“关键是商事局三大店,供销社、百货店和副食店,吃的、穿的、用的,包罗万象,价廉物美,丰俭由人。

官绅喜欢去买,百姓们也跟著去买,越买越上头,其它地方的货看不上。偏偏这三大店,专收通票和新钱,就算是金银和永乐铜钱,也要打个折。

大家都会算帐的,与其如此,不如先弄些国计银行的通票在手里,没有通票,新钱也行...”

三人议论了几句,齐刷刷转向甲,“兄台,你买报纸想看什么消息?”

“从开春听闻蓟州北边打仗,现在都夏七月了,足足三四个月过去,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此时,一个愤然不平的声音从旁边桌子传过来。

“穷兵武!肯定又是一场萨尔滸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