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长公主 第162节(2 / 2)

“先生既是墨家之人,定怜天下之苦。不知您可否为了天下黔首,留在咸阳指点匠人打造几艘能跨越大洋的帆船?”熙和向他发出邀请。

“在此之前,老夫有几个疑问,望太子解惑。”田禾说道。

熙和应得爽快,“先生但言无妨。”

田禾:“吾从他地而来,见各郡民众田间劳作艰苦。而您与陛下说是降税,却只减了一成。我从您创办的报纸中得知了近期的新法,虽说削减了大量的酷刑和罪名,然而对于此前六国之人与秦国之人的利益均衡,仍有不少区别。”

熙和听懂了,这是觉得他们税降得不够多,而且对此前的六国百姓和秦国百姓不能一视同仁,怀疑是空喊口号。

她回答:“税收牵动民生。纵使我们愿意与民土地,休养生息,但是这税收不可骤降,咸阳附近的郡县我们尚且方便监督管辖,但六国之地与咸阳相距甚远。底层官吏缺乏,各地官吏又牵扯众多,彼此盘根错节,若骤然降税,难免他们以新法乱民,恐怕适得其反。”

“新法只是暂时的,各地涉及的民事案情复杂,我等暂且无法在短期内做繁琐之规定。削减酷刑,流放和处死等重罪则需提交中央复审,允许犯人陈述冤情,以尽可能减少冤假错案。至于你说的优待,那是秦人在统一六国时流过的血,出的力,我们自然须予以优待。除了这点,于六国之人,在税率也好,律法也罢,皆是一视同仁。就连现在所打造的新式农具,我们都会合理分发到各郡,没有因六国遗民身份区别待之。”

田禾叹了一声:“……太子所言有理,是老夫心急了。”

二人就当今的某些时政又讨论了一番利弊。熙和越聊,越觉得此人内有乾坤,见解独到,若只让他负责造船之事,恐怕有些大材小用了。

“先生可有从官之志?先生于公务之道很是敏锐,我可代为向父皇举荐。”

田禾欲作推辞:“承蒙太子抬爱,老夫感激不尽。然老夫一介匠人,纵对治民有些许见解,却无从仕经验,恐难以胜任……”

“先生自谦了。您学识渊博,又有爱民之心。没有什么比这更为重要了。若是先生处理公文琐碎之事毫无经验,我也遣人教会先生。”

基层缺的就是这样的官吏。

见田禾皱眉,熙和赶在他拒绝之前说道,“我今日与先生商议良多,先生想必是乏了。不若在府上留宿几日,再思量一番。”

“来人,送先生去休息。”她当即下令。

有仆从上前,邀田禾随他前往客舍。

田禾无法,只得先与熙和道别,披上外袍,背起竹篓,迟缓地挪动步子。

那人迎着寒风离去了,可屋内却依旧残留几分泥土的气息。

熙和从他所赠的帆船模型中抽出一块木料,把玩片刻后,扔给了散石,“去查查这块是是什么料子,产自何地。再让刘季去查查此人入咸阳后的动向。”

“太子莫非是怀疑此人别有居心?”散石觉得这块木料很是粗糙,没有什么可稀奇的。

“我只是想验证心里的某种猜测。在此之前,莫要惊扰了他。他所需用度,皆按照最高的规格去办。”熙和说道。

另一边,田禾入屋之后,婉拒了随行仆从的侍奉。

他放下竹篓,坐在镜前,幽幽地叹了一气。

这位长公主还真是如天幕般性情霸道,令人难以招架。

……倒是有些棘手。

第127章 “先生不妨离开咸阳后再打开。”

刘季接到太子指派的活后, 热情异常,很快便动用人脉关系,去城门口处查验。

然而得出的信息却是:此人是孤身一人入城的,来时也就拄着拐杖, 背着竹篓, 在他们的摊位买了几份报纸阅读之后, 便直奔太子府, 期间未与旁人接触。

似乎与寻常主动来投奔太子的能人并无区别。

可是刘季却是皱起了眉头。

太子少有亲自嘱咐他去查人, 按理来说,他得找出些蛛丝马迹表明此人行踪可疑才对。

既然旁人调查不出, 他便要亲自去会会此人。

隔日, 田禾整理完仪容, 欲出门时,门外已候着一位客人了。

“老先生,您总算起身了。”刘季笑呵呵地与他问候。

田禾不明所以:“阁下是……”

“在下沛县刘季,此前也与先生一样来投奔太子,侥幸在太子名下谋得了一份差事。”刘季笑着说道。

他入屋内, 目光毫不遮掩地四处打量,见案上还摆着几份报纸,说道,“老先生, 太子命人编写完报纸, 都得交由我出售呢!”

沛县刘季……

田禾观其形貌, 很快便认出了他的身份,夸赞几句:“此业牵扯甚广, 阁下深受太子信任,为太子分忧, 当真令人艳羡。”

刘季很爱听奉承的好话,笑得更加热情了。

“老先生,您应当还未用膳吧?既然入了太子的府邸,那么以后咱们便以兄弟相称。我今日带来了好酒好肉,咱们边喝边聊,如何?”

田禾对这种突如其来,强行上门的热情有些招架不住。

“老夫体弱,不便饮酒。”

“酒能暖人身子,有御寒的功效!愈是体弱才愈要饮。”刘季不顾他的拒绝,将带来的好酒好菜强行摆入案间。

田禾见着他这般热情的姿态,眉心微皱,已在思量如何不得罪人地把此人撵走。

不过他还未开口时,门外有一侍从传话。

“刘季大人,屋外有客来访,说是寻您。”

“谁啊?”刘季心中感到不悦,居然在这个时候打扰他办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