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长公主 第114节(2 / 2)
他足足写下了千余字的肺腑之言,并且花了数日进行修改润色。
可如今一看,虽然有他留下的言论,但是他所写的千字文在此书内却被删减得不到二十字!
李斯将书翻来覆去,找不到更多了。然后一看编书者实为叔孙通时,气更是不打一处来。
叔孙通是儒家的人。
此间书册涉及名人之言,不只有他自己的百字文,还有不少儒家之人的言论,孔子,孟子,他的老师荀子的言论皆在其中,且占篇幅甚多。若只这些儒家先圣之言在其内也就罢了,可就连叔孙通自己的弟子都登了几篇百字文!
而法家只留了他与师兄韩非之言,甚至故去的韩非都有百字文!
这不是羞辱又是什么?
他李斯难道还比不过儒家一些尚未出名的小辈们?
李斯怒火中烧,气鼓鼓地瞪向了叔孙通。
叔孙通此时也在关注群臣的反应,很快就察觉到了李斯的视线。
夹带了点私货的叔孙通有点心虚,他当然知道李斯在气恼什么。
只不过当时在编制书册时,他有点收不住手,不好挪走前面儒家的,只能酌情删减一些后续字数较多的别家之言。
这种容易得罪人的事情,叔孙通虽然不想做,但是也不得不做。谁叫李廷尉写的文章最长,一篇的字数胜过别人十篇,让他不得不删呢。
他们两人视线短暂交锋,其余官员要么沉浸在书卷中,要么偶然发现,不太知晓内情。
此时,九江郡郡守已经翻到了第三部 分了,当他看到面对自然灾害,身为官员该如何作为的标题时,他瞪大了眼睛。
#若蝗虫过境,你该如何应对#
#治水要诀,堵不如疏,教你领会大禹治水的妙招#
#突发洪汛,该如何避灾救险#
#瘟疫肆虐,该如何正确隔离病患并且及时救治百姓#
#大旱之年,该如何从隔壁借粮,安抚黔首#
此等标题言简意赅,却格外地抓人眼球,与天幕小辈编的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宝贵的知识,是他们能够学习的吗?
九江郡郡守心脏怦怦直跳,当即翻到了相应的目录页数。
他最先翻到治蝗虫一篇,该书提供治理蝗虫的要领并不只是枯燥的几行字,而是用一位官员,或者是百姓的心得体会,是他们经历过多次苦难,才逐渐摸索出相应的治理办法。
比如说在蝗虫产卵的季节组织人手特地去捣毁虫卵,或是在夜间以火光诱杀蝗虫。
其中还有一位陈姓官员靠饲养家畜吃蝗虫渡过蝗灾的事……九江郡郡守看得津津有味。
有官员好奇询问:“敢问这位陈姓官员在何处任职?”
熙和说道:“这是后世小辈们总结的方法,我只是命人将故事编入其中。”
该官员对不能结交这位书里的能人而深感遗憾。
等他们看得差不多了,嬴政便吩咐他们两日后交上一份观看心得,并且宣布。
“朕之公主熙和,承大秦先辈之姿,受上天眷顾,为人仁厚,为民尽心,于国有功。三日后,朕会册封熙和为太子,诸卿皆入宫观礼。”
第90章 “良身体抱恙,不便起身,还望项兄见谅。”
众臣惊讶了一瞬, 又转化为了然。
储君之事悬而未绝,他们这些臣子们也不大放心。册封熙和公主为太子,实乃天幕给他们的救秦良方。
大臣们都没有异议,刚入咸阳不久的郡守们就更没有异议了。
在他们眼中, 陛下指定公主为继承人, 实乃天经地义。
有些郡守都以为册封太子的仪式早就结束了呢!
……父皇要册立她为太子?
熙和眼眸浮现些许诧异。
以父皇的脾气, 居然愿意先定下此事么。这是否也意味着, 他不再相信长生之术, 接纳了生老病死的自然之法?
嬴政话音刚落便侧眸看向熙和。可是熙和却迟迟没有说话,像是在走神。
“……”
他又不好当众拂了熙和的颜面, 只能冷着脸宣布退朝。
众臣拜别陛下, 陆续离席。
嬴政也欲先回内殿, 熙和见他要走,小步跟了上去,“熙和谢过阿父。”
嬴政步履放缓,嗓音尽显威仪:“社稷在前,只有君臣, 没有父女。既为太子,便该为大秦尽心,勿要让朕失望。”
这是不必言谢的意思?
“儿臣定不辜负父皇厚望。”熙和歪了歪头,“父皇今日可还劳累, 可要儿臣替您分担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