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99节(1 / 2)

临行前,李泰将分镇洛阳与太原的两个兄弟李超与李奥全都召回朝中,李超以尚书令留守畿内、处置文武事宜,李奥则随从他一同西巡。其余扈从人员,也多以国中青壮为主。待到初秋时节,一众人马便浩浩荡荡沿渭水西行,直向陇山而去。

李泰上一次西出陇关,还是前往秦州担任丈人独孤信的属官,如今再次踏上这一旧途,身份地位已是截然不同,一时间不免大生恍如隔世之感。

当圣驾抵达陇关的时候,早有一众陇右官员与氐羌豪酋们恭候于此,秦州刺史陆彦率领一众文武属员于州境相迎:“臣等得讯之后,日夜期盼至尊驾临,今日终于得见舆驾,实在喜不自胜!”

说话间,陆彦不顾满道的尘埃,直接入前迎拜下去。他这里因为位置靠前,加上大道上也铺有沙子,尘埃还不算严重,但跟在其身后的一众属员和诸胡酋们身躯则都全没入了一团尘埃当中。

“众卿免礼,辛苦卿等守地牧民。陇边安宁、生民和乐,卿等之力,朕今入此,正为褒功诫过而来!”

李泰看到这一幕,心内不免一乐,旋即便摆手示意这些人赶紧免礼起身,不要再趴在地上做吸尘器了。

他近年来倒也偶有短途的出行,尤其是在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之间,也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越是地方官在见到圣驾的时候表现的越是激动热情,大概太久远离权力中心,当见到圣驾亲临的时候便忍不住的激动难耐。

像是陆彦之前在朝为官的时候,举止应对也非常得体,可是此番出任秦州、率领州属来迎,当其免礼起身的时候,脸上当真还残留着一些混着尘土的泪水,看起来显得有些滑稽。

作为圣驾西巡的陇右第一站,秦州这里也是准备的非常充分,自陇关向西一路上每个一段距离便设有人马补给点,每一个补给点都足以满足上万人同时休整进食。经过这一次的筹备迎驾,当来年再需要师旅调度配合战事的时候,这些自然都是宝贵的经验。

在秦州这里悉心招待一下,大队人马拱从着圣驾浩浩荡荡的顺利抵达了秦州州治天水。天水城外前来出迎的士民更多,在城东渭水北岸的旷野上,足有数万民众聚集在此翘首以待,远远见到圣驾仪仗当中的旗纛时,便已经有人忍不住高声呼喊道:“恭迎至尊、吾皇万岁!”

李泰旧曾出治天水,对这里也有着比较特殊的感情,将要抵达天水城的时候他便下了御辇换乘马匹,当见到天水郡内士民如此热烈的欢迎场面,一时间也是不免心潮澎湃,向着人群挥手大喊道:“此郡父老,可还曾记得昔日李太守所制约法?”

城外百姓们本就非常的热情,当听到皇帝陛下此番呼喊的时候,顿时变得越发激动,连连呼喊道:“至尊巡望故邑,郡人倍感荣幸!”

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圣驾缓缓入城,一直等到仪仗队伍消失在视野中,城外聚集的民众仍然迟迟不肯散开。

而他们的这一份热情很快便也有了回报,圣驾进入州府之后不久,便有中使手持至尊诏命登上天水城城楼上方,宣告特赐豁免天水郡当年地租户调。之所以还要保留身庸,毕竟今年圣驾西巡,出入境中也是需要足够的民力助军,免掉了实物的征缴,则是尽量保持民生不受今次出巡的影响。

徘徊城外的民众们得知此事后顿时也都欢呼起来,在郊外载歌载舞的宣泄着心中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郡人们获得了免除租调的实惠,一众州官们自然也免不了恩赏。因为秦州州府接应圣驾得力,因此普赐一年考绩上评,并且诸在职官员之前考绩中上者直接加赐一阶散官。

官员升降黜陟通常都是要在秩满之后再作察授,这一次圣驾亲临直接省去了他们一年乃至数年的苦功,自然也是群情振奋,连连叩谢君恩。

恩赏犒劳结束之后,自然就是对治内军政事宜的考察了解。

秦州作为西出第一镇,关陇之间的门户所在,对整个陇右河西的经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此境政治如何也直接影响到了未来西面战略的执行力度如何,乃是此番西巡的重点之一。

除了基本的军政事宜之外,此境还有一个商贸重镇四方城,乃是李泰旧年亲自创建设立起来,也是他此番西巡重点关注的地点。所以在欢迎圣驾的宴会结束之后,李泰都等不及稍作休息缓解旅途的疲惫,便将相关的官员招至行在询问起来。

第1371章 财为军用

自西魏大统年间独孤信平定凉州叛乱、打通河西走廊以来,关中政权与西域之间的商贸交流便再次展开并迅速的发展起来。地处天水境内的四方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李泰创建四方城的初衷,也只是想在丝路贸易中分一杯羹,并且借此将陇右豪强与他之间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在日后的岁月里,四方城也充分发挥出了这样的作用,这座商城变得越来越繁荣热闹,以至于成为陇右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商贸中心。

至于李泰与陇右豪强们的关系自然也是非常的密切,当年他在陇右带走数千陇右健儿,这些人一直都是他麾下最为核心精锐的武装力量,到如今大部分都已经成长为中下层的兵长将官,成为了府兵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少部分更是直接成为了坐镇州郡的一地方伯。

四方城是公私兼管的模式,一般由天水太守担任城主,郡府长史与民间推举的两名乡义首领担任副城主以负责商城的日常管理。这还是李泰当年所创建的管理模式,一直运行到了如今。

现任的天水太守名为阎正,乃是当年李泰来到陇右时从寺庙中解救出来的,之后便收为门生,如今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官职也屡经转迁,从当年一个无依无靠的寺奴一跃成为作牧本乡的天水太守。

阎正心知至尊到来必然要认真了解一番四方城的经营现状,因此也是花费了一番力气将相关的资料全都整理汇总一番,入奏时更是携带着满满几大箱的书籍图册,有些不好意思的垂首道:“四方城买卖凡所钱货出入皆需留簿书计,仆虽共佐员几经整理,但籍簿数量仍然无减多少。这还只是大宗归档,具体细则仍需入库检阅。”

四方城涉及大量的钱货买卖,每一桩交易以及钱货出入库房等事都要有所记录,累积下来自然就形成了庞大的文山卷海,单单每年消耗的纸张便有数千斤之多。为此四方城中还专门准备了数座库房用以存储相关的文档,但也仅仅只能保留最近两到三年的书文资料,剩下的只能在核定无误之后集中进行销毁。

尽管四方城每一季度都会向朝廷奏报经营概况,但具体的经营状况终究还是要经过实地的考察才能直观可见。李泰示意阎正等人且坐席中,他自己先拿起一份总述细阅起来。

四方城是一座综合性的商贸大城,集仓储、物流、买卖以及金融等等功能于一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市或物流港。

这座城池的经营获利渠道也非常多,租赁、运输、信息买卖和放贷等等,随着陇右商贸日渐繁荣,四方城的利润也在逐年增长,眼下才只进入今年第三个季度,四方城的各项利润累加起来已经达到了一百八十余万缗之巨。

一缗钱即一千钱,以时下物价来说,一匹绢直三百五到四百钱之间,一石粮食也不过两百余钱,当然这是在关中的物价,在陇右物价要更高一些,而且很多物资根本就不支持如此大宗的兑换,强要兑换的话单单交易所产生的折耗就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比例。

但就算是将不同地区的物价差异考虑进来,这一笔收入也着实的可观。须知在历史上中晚唐一年的茶税不过二三十万缗钱而已,如今仅仅四方城一座商城大半年利润便有一百八十余万缗,全年利润更是可望三百余万缗,抵得上十年茶税,可见利润之高,说之是一个生蛋的金鸡都不为过。

这三百万缗的年利润,其中大约六分之一都要用来上缴官府,作为过往商品的埭程商税与交易税费。剩余的两百五十多万缗,则就按照官民三七比例进行分配,其中的三成上缴陇右诸州郡,剩下的七成则就由参与经营的民众们共同分享。

不错,四方城所产生的利润当中,民间是要拿取利益的大头。这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看一看持股比例那就明了,因为四方城的大股东乃是当今至尊,在扣除各种开支后的剩余利润当中,归属至尊的利润便有五成。

按照如今四方城的盈利规模,那就是每年李泰可以由此收取九十余万缗的分红存入自己的小金库中,剩余的那些则由其他的股东分享。

这样一个利益分配模式,早在大统年间四方城刚刚创建的时候便确立起来,一直延续到了如今。尽管当中持股的比例有所改变,但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都是获利颇丰,远远超过了之前所进行的投入,甚至不乏人因此而发家暴富。

李泰当年制定这样一个分配模式,那是为了绕开来自地方官府的干扰。毕竟在四方城创建之后没过多久,宇文导便代替独孤信出镇陇右,李泰的利益在陇右官方也不再受到庇护,甚至还会遭受针对与打压,所以在那时候将四方城的利益分配绕过官府的监管也有利于保全他在陇右的利益与影响力。

早年间他还没有入主关中时,在山南与霸府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当时坐镇陇右的宇文导主要便用来制衡他。

当时李泰进一步降低了自己在四方城的持股比例,将自己所占有的一半加上其他陇右豪强份额凑足五成让出给宇文导,使得自己在当中的存在感更加隐蔽,也保证了宇文导没有干扰四方城的运作,使得这座商城一路顺利的发展到如今。

当然宇文导对四方城的不作干涉也让其后人获益匪浅,尽管随着其人去世加上宇文氏霸府被颠覆,其家持股比例一再降低,但至今每年都能从四方城获得多达数万缗的分红,也是一笔非常丰厚的收入。

过往几年,也曾有人就此向李泰提议不如将宇文导后人踢出四方城的股东序列,不过都被李泰拒绝了,没有必要为此破坏一个稳定运行多年的规矩。而且宇文导后人也比较恭良低调,这一份先人遗泽也不妨稍微保留一下。

不过这一次李泰来到陇右,则是打算对四方城进行一番彻底的整改,从运作模式到利益分配都做出系统性的改变。

一则四方城的利益分配本来就有问题,李泰作为这一套规矩的制定者,心里对此自然门儿清。之前是为了绕开官府的监视管控,如今则就不存在这样的需求,反而需要官府进行更加强力的引导与管控。

与他而言,百十万缗分红也就那么回事,不值得为此影响自己的决策判断,反而将这些利益进行更加合理的引导运用,要远比简单的聚敛财货重要得多。

二则如今四方城在陇右商贸环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也使得这座城池具有了非凡的战略价值,如果运用得宜,对陇右军政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不再只局限于商贸获利。

“近期将四方城人事盘点整理一番,以待朝中遣使入此交接。以后四方城事专使督办,郡府无需再为监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