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2 / 2)

话说京城里的老字号店铺,每一个手上的人脉都是拿得出手,当下就各自去打听了,但是奇怪的都没打听出个大概,只是朦胧的知道这j江里面出售的书——很厉害。

后来还是一家店铺的老板打听出了些名头。

原来呢,太上皇不久前从新捡起了曾经学过的洋人语言,而随着这些年国家与洋人贸易越加的频繁,他看着诚亲王和淳亲王那般喜欢翻译洋人书籍给孙子们,便也当成消遣般的自己动笔翻译起来,而皇上得知后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让一直与洋人打交道的九贝勒尽量购买洋文书籍,再把太上皇翻译的书籍让人拿去刊印,然后就在这个j江里面出售,并且在注明原作者的名字外,还另附上翻译者名称——康、师、傅。

当然,知道这个康师傅是太上皇的人除了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没有别人,但是知道太上皇翻译的书籍被皇帝拿去刊印并出售的就很多,所以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王公大臣是浩浩荡荡的来到j江里面大肆购买书籍,不管看不看,拿回家供着也行啊!

就这样,j江很快就在京城里站稳了脚步,并且慢慢的也吸引了文人士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在j江一楼,书籍是可以免费观看的,而且一楼里有一面老板特意空出来的墙,用来给文人士子恣意发表言论,可做诗可写论策可发表政见,简直是能够畅所y_u言,而且还不用害怕犯忌讳,因为

', '')('<!--<center>AD4</center>-->曾经有御史参过j江如此行事怕心怀不轨,却被皇帝一句其心不正给免了职,人精似的大臣心里立马透亮了,这j江幕后的老板要不就是理亲王要不就是皇帝本人,所以j江越发的屹立不倒。

而更是在某次某位秀才在里面作了篇评论时政的文章,几天后发现居然有当今理亲王的点评后,整个文人圈子都轰动了起来,寒门士子有哪个不想飞黄腾达报效朝廷,但是在没有功名在身的时候居然能得当今最为有名的贤王指点,那无疑就是将来平步青云的标志,所以继收复贵族圈子后,j江又俘虏了文人圈子。

但是贵族是少数的,读书人占据了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剩下的就是贩夫走卒平头百姓闺阁女子老人孩童,在这个娱乐甚少的年代,j江的老板以其精准的目光将生意板块拓展到了通俗读物上面。

网罗了一大堆写手专事此道,而且不同于以往宣扬爱情至上抛却父母私奔没有媒妁之言的才子佳人题材,而是女子为国家大义舍弃爱情或是宅斗高手或是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等等一系列以女xi_ng视觉出发的宣扬女子自尊自强的故事,而且在上层贵妇圈里,从当今皇后那透出过消息说那j江出售的这一类读物可是被皇家用作教导格格们的教材呢!这下不用说,j江也把闺阁女子给吸引了。

然而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男子大多不屑于那些姑娘家看的东西,所以j江创办了清朝第一份报纸,名曰《和谐报》,每七天出一板,分时政版,生活版,娱乐版,还有皇室版,主编为河蟹总攻。

又是不伦不类奇奇怪怪的名字,但是却没有人敢小觑,因为这《和谐报》的第一期不单单是对京城发售,而是面对全国,因为其中的皇室板块居然是对已经退位七年有余的太上皇做的专访,大篇幅的介绍了太上皇退位后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感受,还有对于现在皇上的期许和赞赏等等一些列全国人民都感兴趣的话题,而且通篇用的是白话文,只要能认点字的都能明白,而不认字的也不怕,皇帝特意派专人在全国偏僻之地说书去了,而内容当然就是太上皇的专访了。

可以说,这份报纸的出世轰动了全国,为一向神秘的皇室掀开了朦胧的面纱,尤其康熙在民间的声望本就极好,这篇专访出来后民意调查就更是偏向了朝廷,无异中为缓和社会矛盾做了一定的贡献。

即使是在数百年后,当说到本国的传媒发展史,这个《和谐报》也被称为影响百年的创举,此为后后话,暂且不提。

总之这报纸第一期对全国发行后,各地有眼力有敏锐商业触觉的印刷作坊老板还有书局老板都是纷纷聚拢到了京城,找j江的老板商谈这个事情来了。

而也是因为这次的‘京城聚会’,一个皇室可以掌握舆论导向的机构开始慢慢成形,而传媒业也开始慢慢的萌芽发展,甚至还成为了百年后皇室推行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由于考虑到交通的问题,来自南边地区的书局老板获得了《和谐报》的发行权,而西北的偏远之地则在与会的最后被收购,由j江老板出资,在偏远之地开立j江分店,并先允许他们创办地方报,要求是每月都需把所发行的地方报送到京师,并且京师下达的政令都一定要第一时间出刊。

几个世纪以后,当学者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都不得不赞叹j江老板的长远之见,偏远之地最大的硬伤就是民风保守且消息不灵通,所以导致很多地区

', '')